遵义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的遵义会议会址,原为军第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建筑物由主楼和跨院两部分所组成,是中西合璧砖木结构建筑。
如今,遵义会议会址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AAAA级景区遵义会议纪念馆的最核心部分。
在遵义会议纪念馆,有一道特别的数字“文物墙”,游客只要点击“墙”上的图片,里面的“文物”便会跃然眼前。据遵义会议纪念馆文物保护部工作人员李若雪介绍,目前,遵义会议纪念馆80%的文物都实现了数字化“上墙”。
近年来,遵义会议纪念馆深入挖掘遵义会议历史经验和精神内涵,大力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全面考虑革命文物的故事、历史意义、型制、材质及宣传利用等诸多因素,遵义会议纪念馆经过反复筛选,确定对一批珍贵的馆藏文物及旧址旧居开展数字化保护。
展陈方式从“静态被动”向“主动交互”转变,在遵义会议纪念馆,观众通过文物数字化“触摸”文物“对话”历史,互动性得以增加,受到观众欢迎。
在完成部分文物和文保建筑数据采集的基础上,遵义会议纪念馆还定制研发了文物数字化展示管理系统、AR交互式故事性探索APP、多人VR影厅、藏品数字互动屏系统、拼图答题游戏桌面互动系统等。
作为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遵义会议纪念馆也成为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阵地。
贵州省博物馆是贵州顶级规模、藏品数量最多的综合性博物馆。目前,贵州省博物馆拥有馆藏革命文物3000余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24件(套),是见证自辛亥革命以来贵州历史上发生的各个具有革命性质事件的实物材料。
这些文物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直接或间接反映了中国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和社会变革,包括重要会议、战役、重要人物的生活和工作等历史事件。
“红色文物的种类很丰富,材质也很复杂。由于年代久远,之前的保存条件有限,很多文物移交到我们手里的时候,文物本体已经很脆弱。”11月23日,贵州省博物馆保管部主任张婵在库房里小心翼翼地为记者展示一个材质为白皮纸的国家级一级文物《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
长期以来,为了尽量保存文物的原始基本状态,贵州省博物馆专设了红色文物库房,对革命类文物实施按时进行检查、除尘、晾晒、除菌、更换包装等预防性保护工作,保存环境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并根据自身的需求对相关文物做修复保养,完善文物保护提升水平。
“保护的同时,更要让文物‘走’出去,才能充分的发挥它的多重价值。”作为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贵州省博物馆不仅在红色文物保护上做到科学规范,还致力于加强对它们的活化利用,注重发挥其社会功能,特别是在推动红色文化传承方面有诸多举措、成效显著。以文物为载体,为公众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途径,传播红色文化,增强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国家意识。
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段的建设中,贵州省博物馆提供了关于红军长征转战贵州时期的珍贵文物超千件,还对部分重要文物进行了高精度的数据扫描,以数字化的形式保留这些历史遗产的信息,系统性地记录和整理,逐步提升了革命文物管理的专业性与科学性。
贵州省博物馆还为馆内外提供了大量的藏品资料查询服务,并开展仿复制等相关工作。在位于上海的一大纪念馆和位于印江自治县的红二、红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馆等多个红色纪念场所,都能见到由贵州省博物馆完成的高质量的贵州革命文物仿复制品,使得更多的贵州红色文化遗产在不同场所得以展现给公众。
在贵州省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上,“藏品里的红色记忆”专栏不仅让读者可以观赏到珍贵的红色文物,还能了解到文物后面的生动的故事,让那些久经岁月的革命文物立体直观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贵州是一片红色的土地,红色文化资源富集。红军足迹遍及全省68个县(市、区),留下了众多珍贵的长征革命文物,见证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截至目前,贵州共有753处不可移动长征文物,2500多件可移动文物,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等级长征文物数量居全国前列。
承载着深厚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红色文物,是革命先辈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为高质量保护和利用好红色文物,2019年以来,贵州聚焦长征国家文化公园“1+3+8”标志性项目体系建设,实施了遵义会议会址旁边的环境整治及展陈提升、四渡赤水集中展示带、贵州长征文物保护修缮工程等重点项目,有效提升了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战役旧址、黔东特委旧址、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黎平会议会址、猴场会议会址、苟坝会议会址等一批重要红色文物的保护展示水平。
遵义会议开会长方木桌,长200厘米,宽100厘米,高80厘米,土漆板栗色,桌面边沿呈鱼背形,桌子侧边四周为宽15.8厘米的薄木板边框,边框与桌腿连接处为方宝瓶式装饰。木桌保存完整无损,漆色略褪。
遵义会议会议室挂钟位于会议室东壁墙上,长50厘米,宽22厘米,厚11厘米,为一架自鸣木壳机械摆钟,刻度为罗马数字,钟顶饰有变形植物图案木雕,底部系倒梯形木座,钟面有玻璃门,门的四周为木质雕花边框。
高2.5厘米,直径5.6厘米,为梨木质圆形,印体较矮,完整无损。印章全文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总指挥部特务连”。
高2.6厘米,长1.3厘米,宽1.1厘米,木质,长方体型,印面下半部刻横排楷书“王有發”,上半部刻半个五角星和若干光芒线。
长11.2厘米,宽5厘米,纸质,墨笔书写“步哨同志:兹有袁国钦前往城内,请通行。没委 26/1”20个字,行书,左下角残缺,有红色椭圆形印章,印鉴模糊。
长94厘米,宽96厘米。另一方边沿缝有宽2厘米的白布旗杆套,紧连旗杆套处有一条长94厘米,宽2厘米的白布条,上书“中國工农红軍第六軍團一十八師五十四團”18个字。
侗族群众杨和钧诗稿是用白皮纸装订的草本,长25.2厘米,宽13.9厘米,厚0.2厘米,共30页。封面写有“民国廿年嵗次 辛未孟秋月 置 弘農氏抄錄 寫信草本”字样。有《板壁上的指南》《苦》《感恸七绝词一首》等10首诗,共362字,其余部分均为日常账目。
白皮纸石印,楷书体,正文4段、20行、550字,纵50.5厘米,横69厘米,折叠处及四周边缘均有破损,印章因水湿漫漶不清。首行标题“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末行年款“公元一九三五年一月”,署名“代主任李富春”,年款上加盖有麦穗标记的“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朱文圆印。此布告是在遵义会议结束后在遵义印制的宣传品。
全文为“收到红军部连买赵姓肥猪一只,国票壹拾伍元正,每张即付银币一元。我军走后转来再用。此致,连长陈树容。”
红军送给遵义县南白镇群众李祖德的瓷茶壶。通高15.6cm,口径9.5cm,底径9.8cm,残破,已经修复。
棉纸抄写,以蓝棉线厘米。共抄革命歌曲《国际歌》《射击歌》《练兵歌》《工农歌》《卫兵歌》《广州歌》《农民歌》《十绣歌》《五洲歌》《三大纪律歌》《行军歌》《十思念歌》《出庄子》《士兵歌》《妇女歌》《十杯酒》等19首,有词无谱,这些歌曲均为当时红军中流行的,战斗性、阶级性强烈,王昭钧在红军军部干部训练班学习时抄写。
门板为双合门之一,长176.7厘米,宽57.5厘米,一边上下有轴。1935年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是其中渡口之一。红军第四次渡赤水再次入黔向云南进军时。由太平渡搭浮桥过河,这块门板即当时搭浮桥用过的。后为当地群众蔡金德捞回保存。
米黄色蜡光纸油印小册子,封面封底共24页,长14.8厘米,宽9.2厘米,封面刻印长方框,上部左右二角为松针花纹,圆弧形排刻书名三行,中部中心为文件目录,左右对排“为巩固和发展黔东苏区而斗争”“集中一切力量争取革命战争的胜利”文件内页为双合页,蓝色棉线装订。封面纸质松脆有破裂洞四处,“会议”二字残缺。
文件内容为两部分,一是当时会议召开的经过及进行情况,以及出席代表人数,成分的统计数;另一部分是这次会议通过关于“没收和分配土地条例”“农村工人保护条例”“工农武装问题决议”“优待红军及其家属条例”“肃反决议”“苗族问题决议”六项重大决议。
委任状为道林纸质地,四方形,直行石印红字。长26.1厘米,宽24.4厘米。边框外饰光环形,网状线条布满框心,框内左上角有五角星,内饰镰刀斧头图案。顶部边框外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字样,框内左方有双线勾勒“阶级斗争”四字。右边存根间有骑缝印及字第编号,为“政字第玖拾捌号”。正文除留出填写被委任人的姓名、职务的空行外,余皆石印楷书。全文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司令部委任状政字第九八号,兹委任张羽鸿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第三支队第二大队第四中队长。此状。军长贺龙,政治委员会关向应,一九三四年七月十一日”,名款后钤“中国红军第三军军长印”“中国红军第三军政治委员印”二朱文方印,年月落款处钤“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司令部印”朱文大印。委任状折叠处破裂,背有白色衬纸。外观基本完整。
委任状为道林纸质地,四方形,直行石印红字。长26.5厘米,宽25厘米。边框外饰光环形,网状线条布满框心,框内左上角有五角星,内饰镰刀斧头图案。顶部边框外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字样,框内左方有双线勾勒“阶级斗争”四字。右边存根间有骑缝印及字第编号,为“政字第壹柒玖号”。正文除留出填写被委任人的姓名、职务的空行外,余皆石印楷书。全文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司令部委任状政字第179号,兹委任秦子开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独立第五团团长。此状。军长贺龙,政治委员会关向应,一九三四年十月 日”,名款后钤“中国红军第三军军长印”“中国红军第三军政治委员印”二朱文方印,年月落款处钤“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司令部印”朱文大印。委任状基本完整,有折痕。
另有信封一件,封套四周白纸剥落。右为“送内‘委状一’件‘独立第五团’”,中间红框内为“秦团长子开升”(“升”字略残缺),左款“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司令部”(司令部三字残缺)。
石印长方形布告,第四号,长64厘米,宽48.5厘米,直行正文28行,年款、署名字稍大、标题字特大。年款上盖有带镰刀、斧头标志的大圆印,印文朱文18字。布告内容分十段,前二段揭露蒋介石政府投降日本出卖中国,抗日运动,同时阐明我二六军团和川滇黔省边区扩大红军组织苏维埃区域的政治主张;后面八段中七点即向川滇黔省千百万群众宣布施政方针,大意是组织根据地、扩大红军,取消苛捐杂税,实行土改,提高文化教育,巩固苏区反革命汉奸。
布告四边沿均有残破裂口,左下方残甚,27行末残一“及”字,中部有一破洞残20字。
长方形铁架石印机,长141.4厘米,宽74厘米,高120厘米。四脚,机床两侧有轴承轱辘各四个,上承推板,机床架中部有拱桥形之压架和压条,机床一侧有摇杆。已锈蚀不能动,缺石板。
长方形,竖行铅印传单,长34.5厘米,宽23厘米。标题三行都是用一句“出路在哪里?”第1行小号字1个问号,第2行中号字两个问号,第3行大号字3个问号。第4行正文内容为“工人、农民、兵士及一切劳苦的民众们!”正文分9段,38行,满行33字,共约1200字。传单四周及背面有杨胜朝自写记事内容。
左右和下边沿均有残破,右上角残缺“出路在”三字,右下角残破,未伤及内容。
...